——原陽服務區支部:胡臣江
三月六日大橋石化黨委組織部分黨員和部門領導在張貴林黨委書記的領導下,到衛輝市唐莊鎮和林州市紅旗渠進行了參觀學習。
首先我們參觀了唐公山和“全國優秀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同志事跡展覽室,吳金印同志之所以能夠在上級要求把他從基層調離時,毅然決然的選擇留在基層堅守崗位、服務奉獻數十年,正是由于他擁有堅強的黨性修養,學習吳金印同志,就是要學習其堅強的黨性修養,不斷的增強黨性觀念,40多年來,他“心不離群眾,身不離勞動”,帶領衛輝市獅豹頭鄉、唐莊鎮群眾開發、復墾耕地約1.2萬畝,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造地書記”。 “群眾好比土地,我不過是一粒種子,只有把根扎到土里,才能開花結果。”吳金印,一位扎根土地,讓窮山溝結出幸福之果的基層干部。他是新時期農村基層干部的優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跡和高尚品質,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向吳金印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熱愛農村、扎根基層、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思想境界,勇于開拓、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堅強黨性。
參觀過唐莊鎮后,我們又驅車趕往太行山區的河南省林州市,參觀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走了一路,看了一路,驚嘆了一路,思考了一路,感受很多,最主要有兩點;一是領導英明,高瞻遠矚。歷史上,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水的問題成為林縣人民生存發展的最大障礙。在紅旗渠紀念館導游為我們介紹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因長期干旱,四處干涸,一個老漢到十幾里路外挑泉水,因水量小,挑水的人多,老漢直到天黑還沒有回家,兒媳婦就去接,因天黑不小心兒媳婦把兩桶水給灑了。回家后,兒媳婦羞愧難當,就上吊自殺了。在當時,建渠引水,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執政為民、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面對經濟困難、技術落后、群眾生活困難,要建設這么大的工程,談何容易,需要冒很大的風險。以楊貴為書記的林縣縣委一不等待、二不觀望、三不向國家伸手要救濟,而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寧可苦干,不再苦熬,寧可流血,不再流淚”,果斷作出了開辟紅旗渠的英明決策。可以說,沒有縣委的決心和恒心,沒有知難而進、敢闖敢干的精神,就不會有今天的紅旗渠,也不會有今天林縣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團結一心,艱苦創業。為了修建紅旗渠,全縣上下一條心,男女老少齊上陣,就連放學后的孩子都自覺地搬一塊石頭送到工地。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這些充分表明,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業。
參觀紅旗渠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今天的紅旗渠,已不再是一項單純的水利工程,它已成為人民精神的象征,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和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向導,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這一工程的偉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孫孫。當年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都相當落后的情形下,能夠提出劈開太行引漳入林的偉大設想,體現了我們黨心系群眾百姓千家萬戶。以楊貴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宗旨,為徹底改變林縣人民祖祖輩輩干旱缺水的生存狀況,帶領林縣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和膽識,不屈不撓與天斗與地斗,歷盡艱辛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紅旗渠十幾年的艱苦修建,體現了共產黨為人民所想,為人民辦實事,為人民辦好事的原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紅旗渠的修建,是林縣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一個光輝典范。紅旗渠的精神,蘊含著黨的領導,群眾基礎,干部作風,革命事業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力量,體現了黨員干部和群眾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無私奉獻,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工作作風。紅旗渠精神是時代的呼喚,是事業的感召力,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力弘揚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胡臣江
2016年4月1日